博客分类

博客公告

博客日历

<<  < 2011 - 11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用户登陆

最新文章

最新回复

最新留言

我的相册

我的博友

站点统计




友情链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2007-11-4 22:59:00|By: daili

[摘要]:本文是笔者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后产生的新认识,觉得新课程在坚持“健康第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下,课程的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新课程中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去体验新课程.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通过笔者几年创意教学的尝试,对于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中对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开拓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非智能因素  自主学习  创造性学习

新课程于本学期已在我区全面铺开,面对新课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的将是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基础教育改革通识培训,使我们的老师多多少少地了解了新课程,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但是理论毕竟是理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把理性认识提升到感性认识。从体育――体育与保健――体育与健康,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对于体育老师来说应该已经走过了一个适应期,再说浙江省早在前几年就开始了创意体育的教学,这些对于我们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对于新课程而言,我们还是应该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

因为健康的呼唤,现代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从《体育与保健》到《体育与健康》表面上只是课程名称的改革,而实质上课程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应告别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程的改革需要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定位也发生了转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有更大的余地,而教学方法则更优化。针对这一系列的更新和转变,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性质强调以增进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在新课程的价值上从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使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化、能力化;新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的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确保每位学生都受益。它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五个学习领域,与传统的认知、技能、情感三项教学目标相比,显得更加细致、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和可观察性。新课程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形象,笔者通过学习,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还是很浅显,但是从学习领域目标中不难看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实际上更加注重对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能发展,不仅需要其智能因素本身的培养,还需要非智能因素的促进。大量资料揭示,无论是智力测验、解答问题,还是学业成绩、事业成就,“从简单到复杂的各个智能水平都色反映了非智能因素的作用”。非智能因素是促进智能因素的直接通道,而非智能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其中相对于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动机―――运动参与目标、稳定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目标、积极的自我观念―――社会适应性。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过程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认识发展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介入的过程,而这个心理素质的介入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学生非智能因素的一个过程。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按课程标准的设置来挖掘学生的非智能因素呢?

(一)在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学生的观念也应发生转变,为非智能因素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新课程的出台,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与之相适应。教师应更新观念,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走进新课程,而作为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又将以何崭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呢?笔者认为,在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学生的观念也应发生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为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产生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互动是个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面对学生而言,则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生的表现和创造的解放,而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笔者认为作为学生也有必要在教师学习新课程的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新课程。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应是我们的学生,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应该建立的是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激起运动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的实现,才能为培养良好的非智能因素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促进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设置,一改传统的认知、情感的技能三大教学目标,将学习领域目标从五个方面进行制定,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将学习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加系统化地呈现在教者和学者的面前。而目标的制定也更加注重学习的动机、兴趣的激发、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自我观念和性格特征的形成等种种非智能因素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跟随教学”,教师管教,学生管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谈不上会学了。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角色,非智能因素的发展也就免谈了。而新课程五个目标的确定,让我们以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好体育课,有信心上好体育课,那么,既要把课上好的同时,又要在课堂中实现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转变教法和学法。

1、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提高学习热情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兴趣、乃至爱好和性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每个学生可能都有达到共同目标的最适宜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空间,避免传统教育中一刀切的问题。譬如:我们在进行障碍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从易到难,一个个地克服障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也使他们有尝试下一个障碍的动机,在学生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树立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而且每位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都能动起来,气氛不错,效果也不错。

2、以游戏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游戏竞争中学会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

应该说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形成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其中,并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如果一堂体育课光以运动技能的传授为主,那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如果一堂体育课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身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堂课的练习,无疑学生的兴趣将会很快地调动起来。在游戏中,可以让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并根据游戏的进行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紧张、快乐、成功、失败的情绪体验。

3、通过创造性学习进行相互探究,自我发现,促进自我概念和个性的形成

改变传统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创新学习、探究学习。传统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跟我学”就是了,因此,长此以往,学生似乎也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你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教师教多少,我就学多少无需动脑,更谈不上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偶有“越轨”行为,教师则马上会加以制止,这其实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使他们形成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器材、学法的创新来启发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譬如说:作为乡土教材中的绳和毽子,你能拿它作什么你可以进行怎样的跳和踢,是单人进行还是合作进行。常用的方法固然很多,一拿到体育课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创造想象,创设出更多的区别于常理的玩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能会出现单人想象,合作探究,想出一种新玩法。学生就有一种成功的情绪体验,“原来我也可以进行创新设计的”,从而能正确审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我价值,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无形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习惯。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迎合自己的兴趣来自己设计组织场地。譬如:在障碍跑(跳)的教学中,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当然,根据练习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设计要求。在这样的创新练习过程中,学生的运动需要得到满足,运动兴趣得到培养,运动特长得到发挥,运动技能得以掌握,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非智能因素,也进一步促进了智能因素的发展。

(三)通过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来促进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等。第位学生之间所固有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进行横向评定,势必会导致某些学生因自身素质较差而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的情绪,甚至对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同,更无从去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兴趣来爱好、意志品质等非智能因素了。针对这种情况,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笔者认为,要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成绩应在纵向比较的情况下,再进行横向比较,以此来促进他的提高,也就是我们在对某学生一学年的成绩进行评定的时候,首先因以他个人的运动水平能力的提高幅度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在学期初进行各项目的测试,作为原始数据,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加以考查比较,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对学生的测评并不能光从传统的成绩评定去进行,应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作为体育课,可以对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几方面去加以评定。虽然,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确是一个很公平的评价,它将会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真正符合“人人受益”的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信这样的评价学生会更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体育课了解自己运动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哪些地方要自己加油的,哪些地方是要自己改进的,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动机、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完善了学生的个性品格,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应如何正确评价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促进了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发展。

诚然,要挖掘学生的非智能因素的途径很多,以上所讲到的只是本人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参照课程标准所想到的发展学生非智能因素的拙见。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修改有关内容、降低难度和要求、改造场地和器械的途径来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兴趣和信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新课程的走近,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非智能因素,还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更多、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为师生共同顺利走进新课程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刚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12月版
2、殷晓辉 创造性思维的自组织理论与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福建体育科技 2000.2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陆维生 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思考[J] 中国体育科技 2002.9

5、周志俊 体育教学艺术概论 [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6、张崇善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 98年第六期
         
7、曲宗湖 顾渊彦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靳玉东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